张鲁儿父子仗着救命之恩,无耻地住进蔡家,意图逼蔡、窦娥成婚。窦娥得知事情原委后,劝蔡婆婆不要糊涂,保持童贞,但蔡婆婆坚决拒绝了张鲁儿父子的无耻要求。
双方陷入胶着状态。张鲁儿以为蔡婆挡她,就到药店买了毒药,打算杀了蔡婆,然后逼窦娥嫁给他。张绿儿将毒药放入羊肉汤中,端给蔡婆。没想到,蔡婆突然感到恶心。张露儿的父亲喝了有毒的羊肉汤,很快就中毒身亡。
看到这突如其来的情况,张露儿愣了一下,随即想出了一个办法。他决定把毒死父亲的脏水倒在蔡婆婆身上,这样他就可以继续占有寡妇窦娥。 张鲁儿付钱给当地的县令,用酷刑逼迫蔡婆。一直不承认受刑的窦娥不想看到蔡婆受刑,便撒谎声称自己毒死了张鲁儿的父亲。
行刑当天,窦娥提出了临终请求。她希望能铺上干净的竹席,旁边立一根竹竿,上面挂一条白条。一般情况下,犯人最后的要求只要不过分,都会得到满足,窦娥的愿望也都实现了。
行刑前,窦娥与刽子手交谈,立下三誓。第一,如果窦娥受到冤屈,竹席上就没有一丝血迹,血都会飞到白莲身上;我受到了不公正的指责。我死后,上帝降下三尺厚的雪覆盖我的身体。第三,如果窦娥被冤枉,从今天开始,整个滁州将遭遇三年大旱。
血白溅,六月雪,三年大旱。这就是后人对窦娥冤案的总结。自从窦娥死后,滁州就没再下过一滴雨。严重干旱已连续三年。人民没有收成,大批灾民流离失所。
显然,窦娥的冤屈诠释了一个极其悲惨的故事。窦娥是一位正直、善良、朴素的来自社会底层的女性。这些品质无疑通过作品得到印证,但窦娥为何要连累滁州百姓呢?
关汉卿塑造的窦娥形象源于东海的孝女。这是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、具有一定传奇色彩的故事。最早出现于《汉书虞定国传》和《列女传》。
《窦娥冤》是一部经典悲剧,获得了极好的口碑。例如,王国维曾评价说,即使在世界悲剧中,它也不逊色。
窦娥临死前立下第一个毒誓。故事中,根据窦娥的台词,她明确提到了两个历史典故,即长虹变蓝、王弟杜鹃。
长弘是春秋时期的忠臣。他遭到奸臣的陷害和迫害,被流放到蜀国。最终他郁郁寡欢,选择了自杀。当地百姓知道常洪忠心耿耿,就采集他的血,三年后化为碧玉。
战国时期,蜀王杜预,史称王。为了让人民安居乐业,他潜心治水、修建运河。朝中野心勃勃的宰相,竟然打算毒死王皇帝,夺取皇后。冤死的王帝,化作杜鹃,昼夜啼鸣。
这两个典故的共同点就是一个忠诚善良的人却冤死了。窦娥想借此表明自己受了委屈,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本性。
窦娥生前的第二个毒誓是六月下雪。按照古今人们的理解,六月雪是违背自然的。窦娥身处社会底层,涉案的有权势人物众多,但这些人却没有一个为自己说话。现实世界就是这么冷酷。
当官僚欺压百姓、天昏地暗的时候,只有超越自然规律的现象,才能给卑微、怨恨的百姓带来一丝光明。于是窦娥立下六月雪毒誓,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怨恨。
同时,洁白的雪是纯洁的象征。窦娥希望死后全身被雪覆盖,这也算是她保全贞操的遗愿。无论愿望多么简单,现实却是多么的黑暗。强烈的反差,让窦娥的不公更加明显。
窦娥生前许下的第三个毒誓是三年大旱。这可以说是三个誓言中最残酷的一个。不仅时间跨度长,影响范围也非常广。善良的窦娥为什么要伤害普通人?首先,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恐惧。在古代,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弱,所以自然灾害常常让人感到恐惧。最重要的是,让平庸官员感到害怕。
其次,利用自然灾害惩罚地方官员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作手法。例如,《西游记》中就有玉皇大帝降天灾惩罚地方督抚的例子。民间传说中甚至还有很多类似的事例。
最后,她通过一场影响较大的干旱向社会发泄了自己的愤怒,表达了窦娥对自己不公平经历的反击。也正是因为如此,才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深思,达到警醒世人的作用。�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