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女子的成年礼为笄礼。
《礼记》记载;“女子许嫁,笄而字。”“女子十有五年许嫁,笄而字。”由此可见,在中国秦汉以前,女子许嫁的年龄是十五岁。如果女子迟迟没有许嫁,则可以变通处理。据郑玄解释“其未许嫁,二十则笄。”女子笄礼的仪式,可以推迟到二十岁。
到了宋代,一些儒家学者为了推行儒家文化,构拟了士庶女子的笄礼,司马光的《书仪》以及《朱子家礼》都有专门的仪式。就是在女子许嫁形笄礼的时候。由主妇女宾执其礼。
笄礼行之于中堂,执事者用家内的妇女婢妾充任。席以背设椸栉总首饰置卓子上,冠笄盛于盘中,上面蒙以帕,由执事者执之。主人于中门内迎宾。宾致祝词后为之加冠、笄,赞者为之施首饰,宾揖笄者,适房,改服背子。既笄,所拜见者仅限于父及诸母、诸姑、兄姊。女子许嫁,即可行笄礼。如果年已十五,即使没有许嫁,也可以行笄礼。笄礼由母亲担任主人。笄礼前三日戒宾,前一日宿宾,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。陈设,在中堂布席。厥明,陈服,如冠礼。序立,主妇如主人之位。宾至,主妇迎入,升堂。宾为将笄者加冠笄,适房,服背子。为笄者取字。笄者见尊长,最后礼宾。
女子行笄礼,古代多称“上头”。到了宋代,女子上头多安排在清明前两日举行。明代时期,笄礼即废而不用,但其影响却并未消逝。
在民间,笄礼逐渐与婚礼合并,使婚礼有了成年礼仪的意义,女子出阁时理妆被称为“上头”,且“修眉”、“开脸”,都是婚礼前的理妆,也表示女子已经成年了。作为婚礼的一部分,上头迟则在嫁娶之日,早则在婚前一两日进行,多是请年轻且有全福之妇人为其梳成年发髻,梳妆上头。至今,许多农村女子婚嫁时,将头发挽束成髻,用簪子固定,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。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。
在现代社会,虽然原始的笄礼已不复存在,但汉语言中仍有“待字”、“不字”、“字人”的词语留存。“待字”即待嫁之意,“不字”即未有许嫁之意,“字人”即许配有人之意,但取义仍是笄礼的“取表字”。